記者在東部地區采訪時發現,東部人不僅會權衡得失算“大”賬,也同樣善于算“細”賬,并且算出了大效益。
一根喝飲料用的塑料吸管,生產利潤只有0.8厘錢,可就在這樣小得不能再小的利潤空間里,卻誕生了全世界同行業中最大的一家企業——浙江省義烏雙童公司。這家公司生產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吸管,90%的產品外銷,每月的利潤達到幾十萬元。
小小的吸管,拿到了世界冠軍,這是義烏人會算“細”賬的表現:在他們眼里,別人不愿做甚至不屑做的產品,反而容易做大。義烏市有20幾個行業的產品產量居于世界領先。就是一條小小的拉鏈,義烏的200多家廠子,一年生產拉鏈的長度竟能繞地球赤道200圈。
算“細”賬,不僅是要盯著細小的東西,更要達到精益求精,在小東西上產出大效益。產品是小小的筆頭,生產設備卻是從瑞典進口的價值600多萬的“大家伙”。別人可能會認為不值,那什么時候才能收回成本啊?可義烏人就舍得下功夫:不僅要產量第一,質量和科技含量也要爭第一,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。去年義烏人投入28億元提高裝備水平,最貴的設備是850萬元一臺的花邊織機。就是這樣的精打“細”算,讓義烏人賺了大筆錢,去年義烏市小商品的成交額達到200多個億。
東部人算“細”賬,說到底是觀念的先進。粗放型的生產觀念導致粗放型的生產模式,終將被淘汰;只有集約型的增長才能持久,在最細小的地方產生經濟效益,在最細小的地方挖掘增長潛力,換來的就是高效益的發展。